丹东市劳动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2:18:22   浏览:90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丹东市劳动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


丹东市劳动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丹东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七月十四日发布)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 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推进我市再就业工程的深入实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我市行政区域内城镇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 织。   第三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用工的综合管理。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劳动 就业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劳动用工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对用人单位的招用工进行登记,审核招工(招 聘)简章(广告);指导用人单位正确选择招用方法和执行国家规定的招用标准;向 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为用人单位推荐、介绍求职人员;组织劳务洽谈;办 理就业登记手续等。   第五条 市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市属以上用人单位(含“三资企业”和无主管 部门的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县(市)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县(市)区属以下 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   第六条 用人单位招(聘)用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 保证被招(聘)用职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第二章 用工广告  第七条 用人单位或职业介绍机构发布招工(招聘)广告,须到劳动就业管理 机构申领《刊播招工(招聘)广告证明》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广告经营单位不得设计、制作、发布未经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审批的招工(招聘) 广告。
    第八条 向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申领《刊播招工(招聘广告证明)》,应提供下 列材料:  (一)单位介绍信、招工(招聘)简章,新建单位还须持营业执照副本,发布招 聘出国、出境劳务人员广告还须提交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外派劳务人员许可证》或 《境外就业服务许可证》及其他有关文件。   (二)外埠用人单位到我市招工,须持单位原籍市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出具的审核 手续、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和招工(招聘)简章。   第九条 招工(招聘)简章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人单位名称、性质,用工形式;   (二)合同期限及试用期;   (三)招收范围、对象、条件;   (四)报名时间、地点、所需证件;   (五)考试、考核科目; (六)录用原则;   (七)录用后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第三章 招用职工   第十条 用人单位招(聘)用职工,必须到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办理用工登记。 劳动用工实行年审制度。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招收残疾人、退出现役的军 人和妇女就业。   第十二条 用工单位招(聘)用职工,应遵循“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 后外埠”,“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失业、下岗职工”和“按不低于招工总量20%的 比例招用失业、下岗职工的原则。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劳动力(含本市农村劳动力,下同)必须报经劳动 就业管理机构批准,并在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指导下组织招收。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劳动力,必须为其办理《外来人员就业证》。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被招(聘)用的职工收取费用,不得扣 留录用人员的证件。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不得招(聘)用无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核发的择业求职证件的 人员;不得招(聘)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特殊工种岗位就业;不得招(聘) 用初中在读的未成年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童工,不得招用求职人员从事法律、 法规禁止的职业。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得招(聘)用离退休人员或外来劳动力从事保安、收发和 更职工作。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聘)用职工,必须按规定到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办理有关 招(聘)用手续。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征地招工,应按每人200元的标准, 代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向被招用者一次性收取就业调剂金。   用人单位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招用的外来劳动力,必须按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 期限予以清退。逾期未清退的,由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向用 人单位收取就业调剂金。   用人单位招(聘)用离退休人员从事保安、收发和更职工作的,必须按劳动行政 部门规定的期限予以清退。逾期未清退的,由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按每人每月200元 的标准向用人单位收取就业调剂金。 第四章 劳动合同   第二十条 单位用工必须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招(聘)用职工签 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一般应使用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合同文本。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招(聘)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从事临时 性工作,要与被招(聘)用人员签订(劳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 劳动合同的内容及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按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招用  工手续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第二十四条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自觉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用工监察   第二十五条 劳动监察机构应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对单位的用工实行监察。    第二十六条 劳动监察人员凭《劳动监察员证》,可以进入现场检查,调阅有关 资料,询问有关情况,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或无理阻挠。   第二十七条 各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 配合劳动行政部门做好用工监察工作。   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用人单位违法用工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按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 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经批准招用外来劳动力及招用无劳动行政部门择业求职证件人员的,按 招用人数处以每人1000元以下罚款;   (二)以招用人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 法所得1至5倍的罚款;   (三)招用人员时收取抵押金、保证金、集资款等费用或扣留证件的,责令退还, 并按招用人数处以每人1600元以下罚款;   (四)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或者招用求职人员从事法律、法规禁 止的职业的,责令改正,并按招用人数处以每人2000元至5000元罚款;对求 职人员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五)用人单位招(聘)用职工未办理用工手续或未订立、鉴证劳动合同的,责令 限期改正。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或劳动侦察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或者打 击报复举报人员的,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或广告经营单位未经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批准,张贴或发布 招工(招聘,简章或广告)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亲 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实施行政处罚,应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罚款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罚款票据,罚款全额上缴财政。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按《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 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起诉,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规定外,复议和 诉讼期间不影响处罚决定的执行。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不执 行处罚决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劳动行政部门及所属的就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秉公执法。对滥用 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丹东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肇庆市人民政府印发肇庆市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


印发肇庆市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

肇府〔2009〕 3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肇庆市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劳动保障局、市建设局反映。





二○○九年八月十日





肇庆市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

保证金制度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行为,预防和妥善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意见》(粤办发〔2006〕2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以下简称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前,建筑施工企业开立银行专用存款账户,由建设单位从预付的工程款中预支规定比例的资金存入该账户,用于保障建筑施工企业依法按时支付工人工资的一种管理办法。

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 劳动保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银行、工会等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协助配合工作。

第四条 “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专户”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在指定银行设立,并负责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开立“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专户”时,应与开户银行及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专户管理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格式见附件1),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10个工作日内,按工程合同总造价的2%从支付建筑施工企业的首期工程款中一次性划拨工资支付保证金到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专户”,工资支付保证金最高不超过80万元,最低不少于2万元。该项资金视为已付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款。

第六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工程投标时,应在投标文件中做出不拖欠工人工资的书面承诺,凡克扣、拖欠工人工资未清偿完毕的,不得参与新的工程投标。

第七条 建设单位申领施工许可证时,应将建筑施工企业的工资支付保证金专户账号、银行收款(余款)凭证、《协议书》等证明材料报核发施工许可证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 工资支付保证金的追缴补充。建筑施工企业原交纳的工资支付保证金,用于支付被拖欠、克扣的工人工资后,低于规定标准的,必须在30个日内补足差额。对没有在规定期限内补足保证金的企业,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企业改正。

第九条 工资支付保证金的提取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一)建筑施工企业因不可抗力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一时无力支付工人工资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非法转包建筑工程,致使用工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或无建筑业企业资质,导致拖欠工人工资的;

(三)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工程项目负责人隐匿、逃逸或死亡,导致拖欠工人工资的;

(四)经劳动保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实需要提取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工资支付保证金的使用程序。

建筑施工企业发生拖欠工人工资时,工程项目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核实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名单和被拖欠工资数额等事实,发出《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建筑施工企业限期支付工资,逾期仍未改正且符合本暂行办法第9条规定情形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发出《支付工人被拖欠工资通知书》(格式见附件2)。开户银行收到《支付工人被拖欠工资通知书》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应资金划拨到工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并函告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实行银行代发工资的,由建筑施工企业通知被拖欠工资的工人本人到开户银行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在收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支付工人被拖欠工资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应资金划入工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或直接发放到工人手上。

第十一条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向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已经足额支付工人工资的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注销保证金专户申请表》(格式见附件3),经签订《协议书》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加具意见后,向开户银行申请退回保证金专户资金并销户。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明显位置,张贴该工程项目的工资支付情况的公示,公示期为7日。公示期内未接到与该工程项目有关拖欠工资的举报和投诉或经审查核实不存在拖欠工资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公示期满3个工作日内,在《注销保证金专户申请表》加具意见,书面通知银行将工资支付保证金(含利息)退回建筑施工企业。

第十二条 工资支付保证金的使用监督。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已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的建筑施工企业重复收取工资支付保证金,不得违反本暂行办法将工资支付保证金用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收取和使用工资支付保证金的,建筑施工企业可向市监察部门投诉举报。

第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

第十五条 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根据本暂行办法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附件:1.工资支付保证金专户管理协议书

2.支付工人被拖欠工资通知书

3.注销保证金专户申请表





关于印发《鹰潭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鹰潭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鹰府发〔2012〕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信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鹰潭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    





鹰潭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管理,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第四条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征收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监察、审计、价格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做好非税收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五条 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下列各项: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包括公立医院取得的各项收入。为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的各项收入予以全额返还;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建立,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入、彩票公益金等;

(三)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履行公共管理、体现政府职能、利用政府信誉和国有资源提供特定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场地使用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家资源取得的收入;

(2)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行使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广场、涵洞、护栏、绿地、站台等)以及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道路、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取得的收入,政府性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门票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四)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权获得的股利、股息收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清算净收益中国家所得的部分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入;

(五)罚没收入:是指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执行处罚的部门依法实施处罚取得的罚没款和没收物品的折价收入;

(六)其他收入:

(1)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是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2)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是指政府主管部门从下属单位集中的收入;

(3)基本建设收入:是指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收入和竣工项目结余资金、投资包干结余收入;

(4)彩票发行机构和彩票销售机构的业务费:是指缴入财政专户是彩票发行机构和彩票销售机构上缴财政的业务费用;

(5)应当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其他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暂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第三章 征收管理

第六条非税收入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收取。任何机关、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

第七条 执收(罚)单位收取非税收入,不得多收、少收或者擅自缓收、减收、免收。

缴款人符合规定条件,需要缓缴、减缴、免缴非税收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执收单位和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按照批准权限办理。

第八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执收(罚)单位的,由执收(罚)单位收取。法定执收(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委托其他有关单位征收的,必须将委托单位名单报财政部门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非税收入执收(罚)单位的,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直接收取或委托有关单位收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由国资监管部门负责收取。

凡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的非税收入,一律在大厅收费窗口收缴,并实行“单位开单、财政审核、银行代收、集中开票”的管理方式。

第九条财政部门在指定的收款银行开设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用于归集、记录、划解、结算非税收入款项,按规定定期划解同级国库或财政专户,对涉及上下级分成的非税收入及时划解、结算。

各执收单位必须将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汇缴结算账户”,严禁将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单位账户,严禁设立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原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一律撤销。

第十条非税收入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制度。采取直接解缴和集中汇缴两种缴款方式,以直接解缴为主。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式规范管理。

直接解缴是由缴款人持执收单位开具的《非税收入专用转帐缴款单》或《非税收入专用现金缴款单》到指定收款银行按收款项目代码直接将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集中汇缴只适用于经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批准,依法当场收取的小额收费或罚款,5个工作日内必须集中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当场累计收款满1000元以上的应于当日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

法律、法规允许执收单位当场收取现金的,应向缴款义务人出具非税收入专用票据。

第十一条 执收单位收取的保证金、抵押金等暂待结算收入,应当先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符合返还条件的,缴款义务人向执收单位提出返还申请,由执收单位签署意见,经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后返还缴款义务人;事毕后转为非税收入的,由财政部门缴入国库。

经依法确认为误征、多征的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提出申请,经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核实后返还执收单位,由执收单位退还缴款义务人。

第十二条 执收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执收单位征收或者收取的非税收入项目及其依据、范围、标准、时间、程序;

(二)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门编报本单位非税收入年度计划草案;

(三)按照法律、法规向缴款义务人足额征缴非税收入;

(四)记录、汇总、核对并向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定期报告本单位非税收入收缴情况。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按照收入级次和规定类别定期划解国库。

第十四条 各项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分别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基金预算管理、财政专户管理等。

第十五条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政府按照预算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非税收入进行统筹安排。各执收单位必须科学编制非税收入年度计划,除国家政策性因素减收外,原则上不得低于上年实际收入数。

第十六条 非税收入主管部门可从财政专户利息和政府调剂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非税征收管理工作、奖励经费。

第五章 票据管理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保管、发放、使用核销、检查及其他监督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非税收入票据管理的具体规定。

  第十八条 执收单位或其委托单位、代收银行收取非税收入时,应当向缴款义务人出具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及其财政票据监管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购领、保管和发放财政票据,并对财政票据的使用进行稽查和核销。

  第二十条 执收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和收入级次或者财务隶属关系购领、开具、保管、核销财政票据,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财政票据安全和合法使用。

  第二十一条非税收入票据实行“购前审批、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年度清缴、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转借、串用、代开、伪造、变造、私自印制和销毁财政票据;禁止利用财政票据乱收费乱罚款或者超出规定范围和标准征收非税收入;禁止使用非法财政票据。

遗失非税收入票据的,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告作废。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各部门、单位执行本办法的检查和监督,加强非税收入汇缴、划解、核对、结算等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的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制度,依法查处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执收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必须接受财政、监察、审计、价格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帐册、报表、票据等有关会计资料,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拒绝、阻碍检查。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个人均有责任和义务举报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财政、监察、审计、价格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可根据实际收缴的资金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从收缴资金中列支,具体奖励办法由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财政、监察、审计、价格等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并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规资金依法予以追缴:

  (一)违法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超越权限缓征、减征、免征非税收入的;

  (三)违反规定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非税收入,或者将非税收入款项存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以外的其他账户的;

  (四)未按规定时间将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非税收入汇缴帐户的;

  (五)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的;

  (六)非法印制、伪造、买卖非税收入票据的;

  (七)违规销毁非税收入票据的;

  (八)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灭失的。

前款第(一)项行为所收取的款项,限期退还缴款人;无法退还的,收缴国库。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